当前位置:首页 > 走进园区 > 园区规划

胡家滩新型产业园规划

发布时间:2022-05-10 15:30:55
字体:
访问量:
来源:岢岚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
分享到:

总体功能布局

  园区内规划新能源组团、新材料组团、特色产业组团、现代物流组团、综合管理与服务组团、居住组团六大功能区。

用地规划

  1.工业用地

  园区主要布置二类、三类工业用地,用以新能源、新材料、特色产业等产业用地。

  规划工业用地面积 211.21 公顷,占园区建设用地面积的 45.98%。

  2.仓储物流用地

  规划在园区中部、西部,依托岚漪大道规划仓储用地,主要用于新能源、新材料、特色产业配套物流中心建设。

  规划仓储物流用地面积 23.45 公顷,占园区建设用地面积的 5.10%。

  3.综合配套服务用地

  规划为便于园区生产,满足员工生活需求,设置产业园区综合配套服务用地。

  规划综合配套服务用地为 23.33 公顷,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 5.08%。

  4.综合管理用地

  规划为便于园区统一管理,根据功能组团划分,集中设置综合管理用地。

  规划综合管理用地为 11.52 公顷,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 2.51%。

  5.居住用地

  园区规划突出“产城融合”,借助岚漪镇镇区设置居住用地,居住组团主要位于园区东部。

  规划居住用地为 29.36 公顷,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 6.39%。

  6.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

 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以行政办公用地、教育科研用地为主。其中:

  行政办公用地面积为 0.59 公顷,主要修建经开区管委会。教育科研用地面积 2.06 公顷,满足科研企业入驻需求。

 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规划面积为 2.65 公顷,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 0.58%。

  7. 公用设施用地

  园区内公用设施用地主要为供水用地、供电用地、排水设施、环卫设施、消防设施用地。

  规划公用设施用地面积为 11.91 公顷,占建设用地比例为 2.59%。

  8.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

  规划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面积为 56.89 公顷,在现状路网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园区内部道路及对外交通。

  其中城市道路用地面积为 54.99 公顷,占建设用地比例为 11.97%。

  9. 绿地与广场用地

  规划本着充分利用现状和自然环境相结合的原则,均衡布设各类绿地,构成完整的园区绿地系统。

  规划绿地与广场用地面积为 75.02 公顷,占建设用地比例为 16.33%。公园绿地面积为 3.6 公顷。

综合交通规划

  1. 道路系统规划

  规划园区道路用地面积为 54.99 公顷,占总用地面积的 11.97%。道路等级分为三级:主干道、次干道和支路。

  (1)主干道

  主干道道路红线为 12-26m,形成十字型主干骨架。

  (2)次干道

  次干道是连接主干道的主要道路,次干道道路红线为 16-20m。

  (3)支路

  支路道路红线为 8-12m。

  2.断面形式

  规划主干道、次干道、支路均采用一块板的形式。

  3、城市公共交通及站场设置

  规划设置一处公共交通首末站用地,位于居住组团东南角。

  规划首末站规划用地面积 0.66 公顷。园区干道每隔 300-500 米规划公交停车港。

  设置两处公共停车场,规划用地面积 1.24 公顷,提供公共停车位数量不少于 400 个。

  各类综合配套用地、综合管理用地等配置地面公共停车场地面积应不小于其用地面积的 5%。

绿地系统规划

  规划绿地系统由防护绿地、公园绿地和单位附属绿地三部分组成。其中公园绿地规划总用地面积 3.6 公顷,占总用地面积比例为 0.78%。防护绿地面积 70.63

  公顷,总用地面比例为 15.37%。

  公园绿地主要分布在园区居住组团,防洪渠沿岸;防护绿地包括主干道两侧的道路绿地、产业区周边形成的防护绿地、高压走廊、铁路两侧的防护绿地。

景观结构规划

  规划形成“一心、两带、多点”为主体的工业景观系统。

  “一心”:结合园区中心形成园区绿地及景观中心,位于岚漪大道和县道 X914 交汇处,成为园区标志性景观。

  “两带”:沿东西向岚漪河、南北向岚漪河支流形成带状生态景观绿地,贯穿园区东西、南北,并承担园区之间生态屏障的作用。

  “多点”:即结合各功能组团,设置绿地景观节点。

环境保护规划

  1、地表水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,达标率达到 100%。,污水处理率达到 100%;大气环境质量达到二级标准要求,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处置率 100%,

  危险废物综合处置率 100%,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00%。声环境达到《声环境质量标准(GB 3096-2008)》的要求。

  2、严格项目引入条件;推广清洁能源使用;实现园区内集中供热;建设产业区与居住区间的绿化隔离带;构建绿色交通体系。

  3、控制面源污染,提高园区污水处理率,鼓励再生水回用。

  4、统筹建设园区生活垃圾收集、运输、处置系统。生活垃圾进入岚漪镇垃圾填埋场进行处理。工业固废实现资源化、安全化处理;实现危险固废安全处置;

  实现医疗垃圾无害化处理。

给水工程规划

  1、预测园区总用水量 4.36 万 m3 /d。其中常规水源用水量为 2.25 万 m3 /d,非常规水源用水量为 2.11 万 m3 /d。

  2、常规水源采用引黄水,非常规水源为园区规划污水厂再生水。

  3、在园区中部规划自来水厂一座,规模 2.3 万 m3 /d,在园区污水处理厂内规划再生水厂 1 座,规模 2.3 万 m3 /d。

  4、规划生活配水管网沿规划主次干道环状布置。规划再生水管网为环支结合,管道沿线布取水口,供环卫车辆取水。

污水工程规划

  1、园区排水体制采用雨、污分流制。

  2、平均日污水量为 2.19 万 m3 /d。在园区西部规划一座污水处理厂,处理能力 2.9 万 m3 /d(含承接县城污水量 0.7 万 m3 /d)。

  3、沿繁华三路、仁和路、繁华四路、通达路、繁华五路、新达路、繁华六路、繁华七路、工业五路、智慧路、工业四路、钢铁路、普贤路、工业三路、工业

  一路南北向布置污水干管,沿 108 国道东西向布置污水总干管。污水经收集至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回用。

雨水工程规划

  1、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干管渠为 3 年,支管为 2 年,地下通道和下沉式广场为 10 年。内涝设防标准为 20 年一遇。

  2、雨水管渠系统依托岚漪河和南川河设置,其中岚漪河沿线区域划分为排水分区一,雨水干管沿南北向道路布置,收集雨水后就近排入岚漪河;南川河沿线

  区域划分为排水分区二,雨水干管沿东西向道路布置,收集雨水后就近排入南川河。

  3、地块内综合径流系数不得超过 0.55,雨水管渠系统要具备初期雨水分流功能。

  4、超标雨水通过行泄通道排放。依托工业用地周边防护绿带设置植草沟,作为超标雨水行泄通道。分区一超标雨水行泄通道排入岚漪河,分区二超标雨水行

  泄通道排入南川河。

供热工程规划

  1、总建筑面积 126.02 万㎡,总采暖热负荷约 70.50MW。生活热水热负荷为 0.81MW。

  2、主热源为规划生物制发电热电联产项目,备用热源为县城第二热源厂。生活热水利用太阳能热水等技术分散解决。

  3、采用热水管网,二级管网系统,一次网供回水温度为 120/60℃,二次网供回水温度为 75/50℃。系统采用双管闭式系统,枝状布置。

燃气工程规划

  1、气源引岢岚县城门站,规划供气能力 2000 万 m³/a。

  2、总用气量为 60.63 万 m³/a。

  3、园区管网布局采用中压一级管网系统,中压管网由中心城区中压燃气管网引入小区至各调压箱(柜),由调压箱(柜)将中压降为低压,低压管网接至各

  用户,采用枝状布置。

电力工程规划

  1、园区最大供电负荷约 79.34MW,年用电量约 3.97 亿 kWh。

  2、规划电源为现状城西 110kV 变电站,现有主变 2×50MVA,增容至 3×50MVA。电源引自岢岚 220kV 变电站双回。

  3、工业组团、仓储及生活服务组团用电以 10KV 电源为主干网,电源分别从变电站按负荷级别引接,规划园区新建 10kV 开闭所共计 9 座。

通信工程规划

  1、园区总电话需求量为 2.08 万线,有线电视用户总数约 1900 户,宽带用户约 1710 户。

  2、综合通信中心与中心城区共用,不单独新建。规划 2 座汇聚节点机房,与其他建筑共建。

  3、规划设置邮政所 2 座。

  4、沿主次干道布置电信电缆干管,主干道路及机房出局路由,管孔数量为双侧各 12 孔多孔管;次干道路通信管道管孔数量为单侧 9 孔-12 孔多孔管,支路管

  孔数量为单侧 6 孔-9 孔多孔管

环卫工程规划

  1、园区日产生活垃圾量为 6.63 吨,生活垃圾进入岢岚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进行处理。

  2、建筑垃圾积极回收利用,不能利用的送至建筑垃圾填埋场填埋。

  3、医疗垃圾由专业部门单独收集运至忻州市医疗垃圾焚烧厂处理。

  4、工业垃圾按照“谁污染,谁治理”的原则,积极回收利用。不能回收利用的,进行无害化处理。

  5、规划 1 座小型垃圾转运站,规模 10t/d。规划 10 座公厕,规划 10 个环卫工人休息室,规划 1 处环卫专用停车场,规划 1 处基层环卫机构。

综合防灾规划

  1、园区防洪标准为 50 年一遇,冲沟防洪标准为 20 年一遇。

  2、园区抗震设防确定为Ⅷ度。

  3、规划固定避难场所 1 处,规划紧急避难场所 8 处。主次干路作为人员疏散和物资运输的主要疏散救援通道,地震发生时通道有效宽度不低于 10 米。

  4、园区规划特勤消防站 1 座。园区消防供水水源为市政供水管网,供水管网在主次干道上,每不大于 120m 设置一处消火栓,消防供水压力不低于 0.1MPa(从

  地面起)。

  5、留城人口掩蔽工事达到 1.0m2/人,共 2300 ㎡;人民防空专业队掩蔽工事设置 50 ㎡。新建民用建筑应按照相关标准修建防空地下室。